本文出自MyAV從古典音樂立場談音響與音樂之札記中,由psycho所寫下的文章。我僅節錄一小部分,有興趣者可以將這討論串花幾個小時慢慢看完
=================================================
音樂社會學:一個對古典音樂唱片市場的社會學思考
● 當古典音樂唱片成為跨國企業商品
古典音樂唱片是一個跨國的經濟市場,理所當然有資本主義的社會學現象。今天無論是五大、Naxos、其他有『跨國行銷』的唱片廠牌,只要是跨國行銷,往往得符合大型資本主義企業的社會互動歷程。於是,對他們來說,『賣得出去』與『利潤』比什麼都重要。當然了,自由競爭的情況下,強者自然會出頭。甚至從廠商的形象廣告立場,特殊的藝術大師也可以提供特別非營利的角度來支持。然而,只要是自由競爭的大型跨國企業,就逃不了一種社會學的觀察:
『 什麼叫做好產品?限時、定量且有特色可以行銷的,就是好產品。 』
什麼叫做『限時』?假設今天計劃 12/01 出版貝多芬32首鋼琴全集,指定了天才鋼琴家某人灌錄。ok,如果該鋼琴家自覺第27號鋼琴曲不夠理解,那麼他能不能延期錄這首?很顯然的,『不能』,因為大型跨國企業不允許這種時間拖延。這叫做『限時』。\r
那麼,能不能不錄這首?當然也『不能』,因為『定量』:如果是有名的鋼琴家,你再怎麼不懂該曲目也要給我錄音,大量生產就是大量利潤。
『特色』呢?帥哥美女、天才殘障、復古搞怪,或者講究發燒錄音。這些『特色』為了行銷全世界,勢必非常媚俗:迎合短期爽快的效果,就算是講究發燒錄音也只是把錄音修飾成『越錯誤的音響越好聽』的媚俗水準。
於是,『好產品』不等於『好藝術』,甚至可能是『混藝術』。
● 『混過去』而非真誠演奏的唱片市場
在這種社會學的現象分析下,做為一個演奏家、錄音師,他們這些站在創造藝術的第一線之藝術工作者,能不能真誠、用力創造出好作品?這就很難了!因為,整個社會大環境是要你『寧可混也要生產產品』,而不是要你『沒關係、慢慢來,生產出你最好的作品』。也就是說,演奏家、錄音師是否認真做事,我們只能請上天保佑他有藝術家的良心、儘可能認真去做。良心?訴諸個人道德會不會是一個危險的社會要求?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知名的演奏家,除了『少數』他真誠演奏的作品外,常常都是『混過去』的商業產品。更慘的是,錄音本身也是高難度的藝術;因而所謂發燒的錄音,一樣多的是『混過去就好』的錯誤錄音。因此讓購買CD唱片成為很辛苦的一件事:我們總是要努力去小心踩到地雷片:因為這個貝多芬很強的演奏家,表演莫札特可能是垃圾;這張是錄音很好的CD,同系列其他錄音卻都是垃圾...........
是製作人太貪財嗎?是演奏家太可恥嗎?是錄音師太偷懶嗎?都不是,是社會環境因素。當跨國企業的社會現象就是這種外在條件時,除了聖人,誰能免於社會環境的絕對影響力?
如果聽古典音樂但求輕鬆有趣就好,這種社會現象到也不必太在意。但是,如果聽古典音樂希望聽到深刻而精緻的藝術,那麼這種社會現象影響可就大了!
● 跨國企業的商品與精緻藝術的侷限性
當跨國企業形成一種的不會傷及產品利潤的特殊文化,那麼我們的藝術素養將會被產品蒙蔽。
例如說,當古典音樂市場被現行跨國企業壟斷時,該企業特殊的『排法特性』就會讓CD消費者得到偏差的古典音樂資訊。結果,法國音樂界中深厚藝術水準的演奏傳統,例如管風琴的演奏與鋼琴的演奏,我們就幾乎無緣聽到。『排法特性』不會傷害跨國企業的利潤,因為總是找得到替代者來行銷。因此我花了三十多年的 CD唱片聆聽購買經驗,居然不認識法派鋼琴演奏傳統與法派管風琴演奏傳統;甚至因為完全錯誤的管風琴演奏,而誤判法郎克最後三首管風琴聖詠曲的藝術價值,這真的是嚴重的蒙蔽。
等到開始玩音響之後,才發現錄音的藝術也會受到蒙蔽。為了大量生產商品,錄音師不必去考慮音樂作品的藝術立場、演奏家的特殊風格,他只要把『音效』錄下來就好了,是否忠實表現演奏家的藝術表現一點都不重要。更甚者還會扭曲錄音訊息:小提琴的高把位高音本來就會尖銳,硬是用等化器修飾成溫暖好聲;鋼琴的泛音結構擊性極強會讓錯誤設計的音響喇叭破功,乾脆全部刪除讓它聽起來不會破音....\r
(待續)
[轉貼]一個對古典音樂唱片市場的社會學思考
版主: DearH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