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士兵手裡揮舞的長劍,竟然是現代科技尚未發明的傑作? 呂應鐘教授
一般人常會認為:現代一定比古代進步、古代科技一定比不上現代。然而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卻推翻此種 「 必然 」 的想法,反而顯示古代某些科技成就是當代所無法比擬的。例如1994年3月1日,舉世聞名的 「 世界第八大奇蹟 」 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正式開始挖。這是本世紀巨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二號坑內已出土有銅矛、銅弩機、銅鏃、殘劍等,其中還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公分,劍身上共有 8 個稜面。考古學家用游標卡尺測量,發現這 8 個稜面誤差不足一根 " 頭髮絲 " ,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這批青銅劍結構 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 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 1937年,美國在1950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事實上,關於鉻鹽氧化處理的方法,絕不是秦始皇時代的發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掌握了這一先進的工藝。
幾年前,一支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了一把沾滿泥土的長劍, 劍身 上一行古篆「 越王勾踐自用劍 」躍入眼簾。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立即轟動中國,但是,更加轟動的消息卻來自對古劍的科學研究報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員注意的是: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為什麼沒有生?蚸O?為什麼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呢?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 越王勾踐劍 」千年不?蛌滬鴞]在於劍身上鍍上了一層 含鉻的金屬。大家知道,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岩石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熔點大約在攝氏 4000度。因此我們思考:為何越王勾踐時期就有了我們無法想像的科技水準?也許古代早已有更多的科技工藝是現代比不上的,的確,又有新的事例發現了,在考古人員清理秦皇一號坑的第一過洞時,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 150 公斤的陶俑壓彎了,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蹟出現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狀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裡。「 形狀記憶合金 」 目前用途很廣,連女人的胸罩都用上了,也就是 「 記形罩杯 」 ,可有沒有想過,本世紀80年代的科技文明,竟然會出現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秦始皇的士L手裡揮舞的長劍,竟然是現代科技尚未發明的傑作?古代科技發展程度,實在有許多我們未能預料的。\r
--
朋友轉寄的,我是覺得有點扯... [addsig]
<!-- Edit Notice Start -->
<font size=-1>[ 這篇文章在 2001-03-30 18:16 被 DearHoney 編輯過 ]</font><!-- Edit Notice End -->
秦始皇的士兵手裡揮舞的長劍,竟然是現代科技尚未發明的傑作?
版主: DearHoney
<!-- BBCode Quote Start --><FONT COLOR=GREEN>
於劍身上鍍上了一層 含鉻的金屬。大家知道,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岩石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熔點大約在攝氏 4000度。因此我們思考:為何越王勾踐時期就有了我們無法想像的科技水準?也許古代早已\r
</FONT><!-- BBCode Quote End -->
有點在胡說八道喔... 鉻的熔點是 2130K, 沸騰點是 2945K... 而且鉻鹽跟鉻特性也不一樣,不能混為一談...
青銅劍會 "彈起來" 就滿可疑的,記得青銅本身彈性並不太好...
於劍身上鍍上了一層 含鉻的金屬。大家知道,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岩石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熔點大約在攝氏 4000度。因此我們思考:為何越王勾踐時期就有了我們無法想像的科技水準?也許古代早已\r
</FONT><!-- BBCode Quote End -->
有點在胡說八道喔... 鉻的熔點是 2130K, 沸騰點是 2945K... 而且鉻鹽跟鉻特性也不一樣,不能混為一談...
青銅劍會 "彈起來" 就滿可疑的,記得青銅本身彈性並不太好...
Tiberius 濫用權力公報私仇,真是行為自律的典範啊。
不管他人死活為己任,狂人也... :lol: :lol:
不管他人死活為己任,狂人也... :lol: :lol:
終於輪到我這個歷史系的來插話了....
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有經過鉻處理是已經確定的事情
從已經出土的製作青銅器的爐具中有鉻的沉積就可以證明
至於那把折不斷的青銅劍
有可能是特殊的煉製技巧所鑄成的
就像戰國時期的"揉鋼法"
至於為什麼會失傳, 理由很多
一來是秦始皇的焚書, 只留下醫藥卜筮與種樹
二來是銷毀全國兵器
那工匠呢?可以說大概都死於戰亂了
像長平一戰, 秦就坑殺趙國軍民45萬
這個數字不完全都是軍人
還有隨軍的工匠, 以及臨時被招來從軍的工匠
這種做法是在消耗趙國的人力, 可以說是根本上已經滅了趙國了
而讓趙國沒有辦法再起抗秦
至於征伐六國的過程中又殺了多少人
就當然不只這個數字了
而且秦始皇為了要保持他的帝國"萬世一系"
當然會除掉任何對帝國的維繫有害的人
製作武器的工匠當然就在裡面
此外戰國時期還是有用活人殉葬
(明朝還有用活人殉葬的例子, 太祖成祖都有)
尤其是國君的陵墓, 為了要讓他在另一個世界也有極佳的生活
找幾個技藝超群的工匠一起陪葬不是不可能
所以能夠苟延殘喘活到漢朝的工匠就已經不多
再加上漢初的休養生息, 讓技藝高超的工匠無處發揮
以及鹽鐵酒專賣, 礦業被政府壟斷
這項技藝就逐漸失傳了
而且不要被既有的資訊所迷惘了
在上古時期的華中華南地區
工藝技術普遍比華北高
就連目前的考古出土
最早的陶器是出現在華南地區
而且在新石器時代華中地區已經有使用木造結構的"榫"
可以說是全面領先黃河流域
所以在長江流域的越國會有較高的工藝技術是正常的
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有經過鉻處理是已經確定的事情
從已經出土的製作青銅器的爐具中有鉻的沉積就可以證明
至於那把折不斷的青銅劍
有可能是特殊的煉製技巧所鑄成的
就像戰國時期的"揉鋼法"
至於為什麼會失傳, 理由很多
一來是秦始皇的焚書, 只留下醫藥卜筮與種樹
二來是銷毀全國兵器
那工匠呢?可以說大概都死於戰亂了
像長平一戰, 秦就坑殺趙國軍民45萬
這個數字不完全都是軍人
還有隨軍的工匠, 以及臨時被招來從軍的工匠
這種做法是在消耗趙國的人力, 可以說是根本上已經滅了趙國了
而讓趙國沒有辦法再起抗秦
至於征伐六國的過程中又殺了多少人
就當然不只這個數字了
而且秦始皇為了要保持他的帝國"萬世一系"
當然會除掉任何對帝國的維繫有害的人
製作武器的工匠當然就在裡面
此外戰國時期還是有用活人殉葬
(明朝還有用活人殉葬的例子, 太祖成祖都有)
尤其是國君的陵墓, 為了要讓他在另一個世界也有極佳的生活
找幾個技藝超群的工匠一起陪葬不是不可能
所以能夠苟延殘喘活到漢朝的工匠就已經不多
再加上漢初的休養生息, 讓技藝高超的工匠無處發揮
以及鹽鐵酒專賣, 礦業被政府壟斷
這項技藝就逐漸失傳了
而且不要被既有的資訊所迷惘了
在上古時期的華中華南地區
工藝技術普遍比華北高
就連目前的考古出土
最早的陶器是出現在華南地區
而且在新石器時代華中地區已經有使用木造結構的"榫"
可以說是全面領先黃河流域
所以在長江流域的越國會有較高的工藝技術是正常的
-
- 神人
- 文章: 1366
- 註冊時間: 2001-01-04 08:00
- 來自: 敗家者天堂
- 聯繫:
<!-- BBCode Quote Start --><FONT COLOR=GREEN>
但是那熔點資料完全錯誤... 其他資料也相當可疑...
</FONT><!-- BBCode Quote End -->
不知道閣下認為比較可疑的資料有哪些?可以提出來一起討論
熔點資料那個顯而易見的錯誤就不說了
我以前是化學系的, 我也知道那部分是錯的
至於青銅器的鉻加工
一來從一些煉製青銅器的爐具上有殘存鉻
二來是新石器時代燒製黑陶的窯, 溫度就已經超過1500度
(龍山黑陶, 尖底細頸, 薄如蛋殼)
幾千年之後的戰國時期有足以熔化鉻的技術是很有可能的
不過是用哪種方法作的加工就不清楚了
而那把有8個稜面的劍
可以參考馬王堆出土
用來保護外棺的木條
每一條的寬高皆相同
長度則依照墓室的需要分成數種規格
所以秦始皇那時候也有可能有類似精準的測量技術
至於那把折不斷的劍
我們都沒有實際看過, 接觸過
以我的觀點, 我會相信那時候有這種技術
由我國歷史上的礦產資源分析
古代黃河流域產銅但不產錫, 所以早期銅器多為銅鉛合金
而南方地區卻盛產銅錫礦
並且很早就大量輸入中原地區
而且據《考工記》:吳越之金錫
以及李斯《諫逐客書》:江南之金錫
都可以知道在當時長江流域是冶金技術最發達的地區
所以單純就是否存有此種技術而言
可信度是有的
不過是不是真的有那把劍
找找看兵馬俑的考古報告就知道了
但是那熔點資料完全錯誤... 其他資料也相當可疑...
</FONT><!-- BBCode Quote End -->
不知道閣下認為比較可疑的資料有哪些?可以提出來一起討論
熔點資料那個顯而易見的錯誤就不說了
我以前是化學系的, 我也知道那部分是錯的
至於青銅器的鉻加工
一來從一些煉製青銅器的爐具上有殘存鉻
二來是新石器時代燒製黑陶的窯, 溫度就已經超過1500度
(龍山黑陶, 尖底細頸, 薄如蛋殼)
幾千年之後的戰國時期有足以熔化鉻的技術是很有可能的
不過是用哪種方法作的加工就不清楚了
而那把有8個稜面的劍
可以參考馬王堆出土
用來保護外棺的木條
每一條的寬高皆相同
長度則依照墓室的需要分成數種規格
所以秦始皇那時候也有可能有類似精準的測量技術
至於那把折不斷的劍
我們都沒有實際看過, 接觸過
以我的觀點, 我會相信那時候有這種技術
由我國歷史上的礦產資源分析
古代黃河流域產銅但不產錫, 所以早期銅器多為銅鉛合金
而南方地區卻盛產銅錫礦
並且很早就大量輸入中原地區
而且據《考工記》:吳越之金錫
以及李斯《諫逐客書》:江南之金錫
都可以知道在當時長江流域是冶金技術最發達的地區
所以單純就是否存有此種技術而言
可信度是有的
不過是不是真的有那把劍
找找看兵馬俑的考古報告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