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不是用聽的吧?
因為喇叭出來後已經是類比
我猜會不會是用軟件直接記錄音效卡數位輸出的信號
然後再軟件比較每一個BYTE的分別呢?
不過我沒有這方面的知識
不知是否真的可行, 還請指教
再說
去店試也不可能說想換零件聽聽看就會換吧?
雖然沒有回答我「細微的部份」是指甚麼
但我想應該是指電容等等的零件, 對吧?
但有一點不太明白
不同牌子的CPU, 主機板差別大得多了
可是為甚麼輸出到硬碟的信號可是完全一樣
但音效卡只是少許部份不一樣, 信號就不一樣了?
假如不懂使用卻買1212m pci 會不會很浪費?
版主: DearHoney
-
- 大師
- 文章: 162
- 註冊時間: 2006-11-06 17:54
所謂細節,說的就是聽的感覺,
用軟體來記錄數位輸出很簡單,
而且只要音效卡本身的設計結構允許(不經過 kmixer 不經過 SRC 而且沒有 bug 的前提下),
要做到 bit to bit 並沒有多大困難度,
我認為 "可能" 影響數位輸出的 "音質" 的有幾個可能性:
1. 數位訊號是否漂亮,如果不是的話就有可能讓接收端誤判導致掉 bit
2. clock 是否準確,clock 不準有可能發生 jitter 問題,即使不至於發生 jitter 也可能對聽覺造成細微的影響
3. 傳輸方式是否會將訊源端的負面因素 (電源雜訊、電磁波輻射等等)導入 DAC 端
4. 傳輸距離造成的衰減或是高頻震盪是否足以影響接收品質
上面這幾點是比較容易用科學方法驗證的,
至於所謂 "High End" 或 "發燒" 貨帶來的差別,
通常是難以量化測量的,所以只能靠行銷和口碑,
有些高檔線材廠的網站對於這一塊常常也是說:
「人耳對於頻率和相位喜好不是儀器能判斷或取代的」
也就是說你可以用儀器測出兩條線有些不同,
但是沒有一個特徵可以讓你從數據來判斷什麼是 "好聽",
所以只能說,買得起的人,是一種幸福,
聽不出差別的人,也是另一種幸福~
用軟體來記錄數位輸出很簡單,
而且只要音效卡本身的設計結構允許(不經過 kmixer 不經過 SRC 而且沒有 bug 的前提下),
要做到 bit to bit 並沒有多大困難度,
我認為 "可能" 影響數位輸出的 "音質" 的有幾個可能性:
1. 數位訊號是否漂亮,如果不是的話就有可能讓接收端誤判導致掉 bit
2. clock 是否準確,clock 不準有可能發生 jitter 問題,即使不至於發生 jitter 也可能對聽覺造成細微的影響
3. 傳輸方式是否會將訊源端的負面因素 (電源雜訊、電磁波輻射等等)導入 DAC 端
4. 傳輸距離造成的衰減或是高頻震盪是否足以影響接收品質
上面這幾點是比較容易用科學方法驗證的,
至於所謂 "High End" 或 "發燒" 貨帶來的差別,
通常是難以量化測量的,所以只能靠行銷和口碑,
有些高檔線材廠的網站對於這一塊常常也是說:
「人耳對於頻率和相位喜好不是儀器能判斷或取代的」
也就是說你可以用儀器測出兩條線有些不同,
但是沒有一個特徵可以讓你從數據來判斷什麼是 "好聽",
所以只能說,買得起的人,是一種幸福,
聽不出差別的人,也是另一種幸福~
原來如此jasonh77tw 寫:所謂細節,說的就是聽的感覺,
用軟體來記錄數位輸出很簡單,
而且只要音效卡本身的設計結構允許(不經過 kmixer 不經過 SRC 而且沒有 bug 的前提下),
要做到 bit to bit 並沒有多大困難度,
我認為 "可能" 影響數位輸出的 "音質" 的有幾個可能性:
1. 數位訊號是否漂亮,如果不是的話就有可能讓接收端誤判導致掉 bit
2. clock 是否準確,clock 不準有可能發生 jitter 問題,即使不至於發生 jitter 也可能對聽覺造成細微的影響
3. 傳輸方式是否會將訊源端的負面因素 (電源雜訊、電磁波輻射等等)導入 DAC 端
4. 傳輸距離造成的衰減或是高頻震盪是否足以影響接收品質
上面這幾點是比較容易用科學方法驗證的,
至於所謂 "High End" 或 "發燒" 貨帶來的差別,
通常是難以量化測量的,所以只能靠行銷和口碑,
有些高檔線材廠的網站對於這一塊常常也是說:
「人耳對於頻率和相位喜好不是儀器能判斷或取代的」
也就是說你可以用儀器測出兩條線有些不同,
但是沒有一個特徵可以讓你從數據來判斷什麼是 "好聽",
所以只能說,買得起的人,是一種幸福,
聽不出差別的人,也是另一種幸福~
明白了
假如用光纖的話
也不會再有3和4的問題了
-
- 大師
- 文章: 162
- 註冊時間: 2006-11-06 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