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臺灣,不能不說鄭成功。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時說:“財物拿去便是,土地乃我先民遺物,必須收回。”即使到了鄭克爽的時候,他用的也是明朝的年號,也沒有稱帝,臺灣沒有獨立,後來康熙皇帝再次將臺灣並入中華版圖。當康熙的後代們,仍然沈醉於“同光中興”的迷夢中的時候,甲午戰爭爆發了,戰爭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結束;割讓台澎收場。
割讓臺灣的消息傳開,舉世震驚,兩岸同悲。我臺灣同胞,拼死抵抗,自發的抗倭鬥爭貫穿了整個日據時代的始終。在歷次鬥爭中,湧現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在短短的一年間,十余萬同胞,爲了中華子民的尊嚴,血染故土。斃敵總數遠勝於甲午海戰數倍。
在福建的海邊,有一座孤墳,?堶戛I著一位詩人,他的名字叫丘逢甲。墳頭朝著大海,詩人要望海的那一邊,那一邊有他的故鄉——-臺灣。刺刀下的臺灣人,是人是鬼,一看便知。在倭寇的奴化政策下,推行所謂的“國語家庭”,就是要臺灣人燒掉自己的祖宗牌,然後全家講所謂的國語——-日語。李登輝就是這種家庭出來的東西。那些不願奴役的人們,歷經萬千艱辛與曲折,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那些自己回不了大陸的同胞,爲了不讓孩子受奴化,千方百計地把後輩送回大陸,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其中現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的祖父,也就是《臺灣通史》的作者連璜老先生,將其兒子連震東送回大陸,連戰先生于1936年生於古城西安。
在臺灣的那個最高山頭,也向西立著一個雕像,是一位長鬍子老人,他的名字叫于右任(後來被台獨分子毀壞,雕像的頭被人砍了,滾下山溝)。他在望大陸,想長安。在他自知不能葉落歸根,卻時日不多的時候,用血淚寫下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唯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那忘!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殤!
其實想大陸,想故鄉的又何只于老先生一人,蔣中正先生及其赴台的兩百萬軍民又何嘗不想回故土。內戰的隔離,隔不斷兩岸的骨肉親情。
我敢說,直到經國先生逝世的時候,都沒有“臺灣問題”,只有“中國問題”,就是國共兩黨爭中國的正統,爭中國的代表權問題,根本就沒有什麽臺灣問題。兩岸政府在各國和各種國際機構中,爭來爭去,但都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儘管說,這樣使不少國家從中漁利(典型的就是日本戰爭賠償問題,其實並不是蔣先生或者周先生大度)。尤其在五八年“金門炮戰”中,反對美國企圖劃峽而治的時候,毛澤東先生和蔣先生就很好地演了一場“有中國特色的雙簧”。
蔣氏父子主政臺灣期間,一邊反共,一邊反台獨。那時期島內幾乎沒有人支援或者同情台獨。經國先生到美國去訪問的時候,曾遭到台獨分子的行刺,可見台獨分子對其狠之入骨。
沒有台獨,就沒有臺灣問題。在二蔣時代,所謂的“臺灣問題”,其實是中國內戰的延續,就是中國的正統問題。
————-寫在臺灣大選的前夜
二歎:懷念老蔣
人道是:國亂思良相,家貧念賢妻。當我們隔海相望,任由台獨勢力坐大,卻無從著力的時候,我更加懷念蔣介石先生。
縱觀蔣先生一生,我以爲他是一個既充滿獨裁思想又兼受中華傳統文化熏陶的民族主義者。今天看來,獨裁和民族主義都不是什麽好東西,但我們若從歷史的長河中來看這一段激流,我們或許能體諒蔣先生的時代局限性,但是我們還是不能容忍任何獨裁,爲了科學與民主,自五四以來,我們追求了近百年,今天我們依舊有漫長的路要走。
蔣先生在中國的現代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首先,他北伐統一中國,完成國父遺願,自辛亥革命以來,中國軍閥割據,一盤散沙,終於重新統一在中央政府之下;再著,他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抗戰,避免了中華古國的亡國滅種之災。在抗戰期間,他積極尋求國際支援,推動籌建聯合國,使當時中國這樣的弱國,成爲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爲中國今天成爲政治大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談起這段歷史,就又要說到國共兩黨的恩怨。作爲一個溫和的民族主義者,我只想說:沒有永遠的政府,只有永?琲漱什瞗C自武昌首義以來,中國經歷了N屆政府,但中國作爲一個偉大的國家卻永遠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關於蔣先生抗戰這一段歷史,應該值得國人深思。
“九一八”之後,作爲中國軍政的最高統帥的蔣介石將軍,讓其軍隊不戰而退,撤出中國人自己的土地,儘管蔣將軍有其困難之處,但卻無法向人民,向歷史交代。從蔣先生的立場來看:外有強敵,中國國力軍力不足以與日寇相抗衡;內有派系之爭,中共割據之患。若無穩定的後方,戰事一起,就會亡黨亡國。
但中國民衆管不了那麽多,外敵入侵,國土淪喪,政府不抵抗,國人憤怒了,終於有了西安事變。政變和平解決後,民國二十六年七月十七日(即七七事變後十天),蔣先生在廬山發表了感動千百萬人的抗戰宣言:“總之,政府對於蘆溝橋事件,已確定始終一貫的方針和立場,且必以全力固守這個立場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這鼓舞了一個民族的抗戰宣言,在中共建政以後,少爲人民提起。
還有一點就是教科書問題。我們天天譴責日本,臺灣的教科書彎曲歷史,誤導青少年。大陸的教科書就沒有問題嗎?
其他的我不想說,我只說抗戰這一段,抗日戰爭是一場民族的戰爭,是全國各黨各派和各族人民精誠團結,共赴國難的抗爭,而非一黨一派一人的功勞。應該說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共赴國難,是值得尊敬的。但不能因爲內戰的成敗,而抹殺另一方在抗戰中立下的汗馬功勞,這樣對不起爲國捐軀的將士們,更有損一個開明政黨的胸襟。要讓我們的後人知道,正面戰場不只有平型關,台兒莊,百團大戰,更有凇滬會戰,武漢保衛戰,三戰長沙,棗宜會戰等一系列的戰役,雖說敗多勝少,但國軍將士屢敗屢戰,以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爲代表的數百萬將士喋血疆場,我們不能因爲國民黨丟掉大陸的政權,就忘記了這些民族英雄們。對民族英雄的崇敬應該超越黨派政見。
向在抗日戰爭中英勇捐軀的先輩們致意!
再回頭說蔣先生去台以後,痛定思痛,改造國民黨,關心民間疾苦,據說還經常微服私訪。以國家債券和國營企業的股權等形式,收購地主的土地,再分給農民,在臺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而那些原來的地主拿了錢,就可以去辦工場,振興工業。另外,由於他心中裝著整個中國,他積極準備反攻大陸,在他統治臺灣的26年間,設計了一千多套反攻大陸的方案,都因種種原因沒有實現。就連士兵的皮帶上都刻著“反攻大陸”的字樣,因而他的軍隊不因丟掉大陸而士氣低落。特別在消除日本殖民遺毒方面,做了很多積極的事情。大力推行“新生活運動”,推廣國語,將國學在“復興基地 ”發揚光大,從而避免了傳統文化在大陸以後的歷次激進運動中損失怠盡。
蔣先生在臺灣搞獨裁,搞白色恐怖,搞“家天下”,令人生惡。但其毫不動搖地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立場始終如一,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作法。令人感佩。韓戰爆發後,美國抛出“臺灣地位未定論”,兩岸政府一起強烈駁斥。
六零年代初,中印邊境交惡,印度不顧中方一再警告,屢犯我界,當時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是“中華民國”,蔣先生的代表一天一個抗議聲明,抗議印度侵犯中國領土。其實蔣先生若自私一點的話,可以不管,甚至可以乘中共和印度開戰之際,反攻大陸,但蔣先生卻能以民族大義爲重,可敬!
還有六十年代,達賴喇嘛出走印度後,曾去臺灣尋求幫助,但蔣先生最後發現,他的本質不是反共,而是企圖分裂中國,與自己希望達賴集團在西部建立反共堡壘的目的不符。儘管丟掉了大陸政權,但他依舊認爲他自己是中國的正統,任何企圖分裂中國的圖謀對他來說都是不能容忍的。
1974年,中共與南越當局爲了西沙開戰,欲調東海艦隊支援,爲了爭取時間,毛澤東決定讓艦隊直接通過臺灣海峽(以前一直是繞道公海),蔣先生接到手下報告,問要不要攔截,蔣先生說:“畢竟西沙戰事緊急。”後來國軍開探照燈送共軍去前線。
臺灣經濟在經國先生手中實現了騰飛,白色恐怖的統治在全球民主思潮的衝擊下,日漸難以維持。但是他“反台獨”卻不曾停過,臺灣的政客常以“台獨”攻擊對手,可見當時台獨在島內根本就沒有市場。絕大多數人堅信兩岸是同一個國家並最終會統一,儘管許多人不一定相信“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或者“一國兩制,統一中國”。今天的臺灣,“中國,中國人”,都成了獨派人士攻擊“泛藍”陣營的詞。
世間許多美好的事物,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或許\並不懂得珍惜;一旦失去,方痛心不已。
假如蔣先生還在,我們需要擔心臺灣的去中國化嗎?不,那簡直就是杞人憂天!
假如蔣先生還在,我們需要擔心“台獨,藏獨”合流嗎?不,那簡直就是庸人自憂!
假如蔣先生還在,我們還要爲對岸的選舉寢食難安嗎?不,那簡直就是自尋煩惱。
見頭有詩證曰:遙望東南心惚恍,台澎孤懸狹夷洋。不思血統忘炎黃,空抛熱淚祭二蔣
寫給全體臺灣同胞(無論是籃的還是綠的)
版主: DearH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