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 RMAA 不可以用較高的取樣水準來評鑑較低的取樣水準,我本來想說利用較高的取樣水準可以得到更精確的資料,看來不能這麼做,要測試 48Khz 的聲音,就要讓錄音的那一張音效卡也設定在 48Khz,不過取樣位元倒是沒有限制一定要互相吻合,也就是說我可以用 48Khz/24bit 去錄下 48Khz/16bit 的聲音並且分析。
看來也只好這麼做了,CardDeluxe 用 48Khz/24bit 下去檢驗所有的 PCI 音效卡在 48Khz/16bit 下的輸出音質,遇上不能接受 48Khz 的 ISA 音效卡時,則將 CardDeluxe 降成 44.1Khz/24bit 取測試 ISA 音效卡在 44.1Khz/16bit 時的品質。
音效卡輸出音質測試計畫
版主: DearHoney
用44.1K或48K我覺得倒是值得爭議,我簡單測試CS4237的音效卡及PCI64後發現,44或48所得結果在響應頻率及IMD上會有不同,相信這是卡的問題。而我認為一般音效卡應該是以44.1KHz為設計重點,48KHz其實噱頭大於實際應用價值,有些較差的卡雖然可選48K,但輸出其實有瑕疵,所以除非像是Audigy這種卡,否則我認為應以44.1KHz為參考基準。
而16或24bit錄音....用24bit我是讚同的。
------------------------------
對了,我補充一件事情,關於這篇測試的說明文章,老實說把他獨立成一篇文章,描述語句越看越怪。因為當初我是把他定位成--先看過現在還沒刊出的博物館文章,然後有疑問的自己再去看看這篇說明文章,最後再回去對照本文。因為我並沒想到要獨立成一篇文章,所以我才會說裡面的語句會變的怪怪的,特此說明一下
而16或24bit錄音....用24bit我是讚同的。
------------------------------
對了,我補充一件事情,關於這篇測試的說明文章,老實說把他獨立成一篇文章,描述語句越看越怪。因為當初我是把他定位成--先看過現在還沒刊出的博物館文章,然後有疑問的自己再去看看這篇說明文章,最後再回去對照本文。因為我並沒想到要獨立成一篇文章,所以我才會說裡面的語句會變的怪怪的,特此說明一下
<!-- BBCode Quote Start --><FONT COLOR=GREEN>由於電腦常用來看DVD和VCD與聽CD,我建議48kHz和44.1kHz都做</FONT><!-- BBCode Quote End -->
嗯!有道理,只不過這樣的話,比較資料會非常的多,一張卡就至少要佔用兩組資料,怕比較的時候選到手軟.....
<!-- BBCode Quote Start --><FONT COLOR=GREEN>能統一訊號線的話更好。</FONT><!-- BBCode Quote End -->
目前我這邊是這樣,我自製了一條線(上次公布諧波失真時已經採用這一條線),一端是 3.5 立體耳機頭,另外一端是兩個 6.3 大型單音耳機頭,用來連接一般音效卡與 CardDeluxe。
但是遇上專業音效卡都不是用立體耳機頭輸出時,我就用另外一條線,兩端都是大型單音耳機頭的線來測試,例如 ECHO Mia。
嗯!有道理,只不過這樣的話,比較資料會非常的多,一張卡就至少要佔用兩組資料,怕比較的時候選到手軟.....
<!-- BBCode Quote Start --><FONT COLOR=GREEN>能統一訊號線的話更好。</FONT><!-- BBCode Quote End -->
目前我這邊是這樣,我自製了一條線(上次公布諧波失真時已經採用這一條線),一端是 3.5 立體耳機頭,另外一端是兩個 6.3 大型單音耳機頭,用來連接一般音效卡與 CardDeluxe。
但是遇上專業音效卡都不是用立體耳機頭輸出時,我就用另外一條線,兩端都是大型單音耳機頭的線來測試,例如 ECHO 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