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各位大大:
有沒有人改過燒錄機呢?
如有可能,是否可將機內配線及電源供應器作修改?
又 其數位線路可修改嗎?
機內配線是用OFC還是銀線較好呢?
修改之後聲音又有何變化?
煩請各位先進指點,在此先謝謝大家!
改燒錄機
版主: DearHoney
我倒是覺得,先不論讀取能力,既然是要聽音樂的,想要講究的話,又一定要從電腦光碟機(含燒錄機)下手的話,不如用光碟機的數位輸出去搭配好的 DAC,而不要再去改光碟機了,畢竟線路已經鎖死,內部空間也不大,再怎麼改恐怕能夠發揮的地方是極其有限。
而認為燒錄機讀取能力好,所以聲音會比較好聽的話,其實也不是絕對的情況。假如真的是片子良莠問題導致的讀取挑片,表面上也許認為不挑片的光碟機能夠讀取的比較好,但事實上針對 Audio CD,讀取出問題時,是不是有按照 X 皮書裡面的規則來嘗試修正,或是直接補 0 跳過去來避開表面上的挑片現象,我們真的不知道。
如果片子的讀取能力沒問題,要注意的就是 SPDIF 上的 jitter 問題。我能力有限,實在不知道這些光碟機的數位訊號是否在 timing 上十分精準,所以搭配那些具備 buffer 能夠重新校正 timing 的 DAC,那麼至少在數位訊號上的要求是夠了。
剩下的是 DAC 本身的還原能力與類比線路好壞。
但是這麼幹下去,不是直接搞音響比較快嗎?又何必拿電腦光碟機當作 data source 呢?當然這之間的 DIY 樂趣絕對是很多的,也一定能學到不少,我是肯定 DIY 精神的,只是不可能每個人都這麼玩。
而認為燒錄機讀取能力好,所以聲音會比較好聽的話,其實也不是絕對的情況。假如真的是片子良莠問題導致的讀取挑片,表面上也許認為不挑片的光碟機能夠讀取的比較好,但事實上針對 Audio CD,讀取出問題時,是不是有按照 X 皮書裡面的規則來嘗試修正,或是直接補 0 跳過去來避開表面上的挑片現象,我們真的不知道。
如果片子的讀取能力沒問題,要注意的就是 SPDIF 上的 jitter 問題。我能力有限,實在不知道這些光碟機的數位訊號是否在 timing 上十分精準,所以搭配那些具備 buffer 能夠重新校正 timing 的 DAC,那麼至少在數位訊號上的要求是夠了。
剩下的是 DAC 本身的還原能力與類比線路好壞。
但是這麼幹下去,不是直接搞音響比較快嗎?又何必拿電腦光碟機當作 data source 呢?當然這之間的 DIY 樂趣絕對是很多的,也一定能學到不少,我是肯定 DIY 精神的,只是不可能每個人都這麼玩。
這位同學, 我覺得你想要以改良電腦燒錄機的方法來達到燒錄片降低 jitter 的目的, 真是一個很有見地的想法。
可是, 依照實際測量到的數據來看, 我覺得這樣的努力似乎不會很值得。鋁壓片的 jitter 沒有必然比燒錄片小啊 ( 當然正常來說都是比較小啦 )。而且你如果至少看過一些 Hi-end D/A 的規格, 會發現片子的 jitter 它們都不理的, 以我看過的架構有好多種, 比方說: 使用自給 clock 的 ( D/A + 轉盤 ) 的方法 ; 或是使用超高檔的 receiver chip 做 de-jitter ; 或是使用 asynchronous mode 以 ( buffer + D/A ) 的方法......等等, 這些才是真正 Hi-end 在用的東西, 真正受燒錄片的 jitter 影響的是我們這些窮人用的低價系統啊......
可是, 依照實際測量到的數據來看, 我覺得這樣的努力似乎不會很值得。鋁壓片的 jitter 沒有必然比燒錄片小啊 ( 當然正常來說都是比較小啦 )。而且你如果至少看過一些 Hi-end D/A 的規格, 會發現片子的 jitter 它們都不理的, 以我看過的架構有好多種, 比方說: 使用自給 clock 的 ( D/A + 轉盤 ) 的方法 ; 或是使用超高檔的 receiver chip 做 de-jitter ; 或是使用 asynchronous mode 以 ( buffer + D/A ) 的方法......等等, 這些才是真正 Hi-end 在用的東西, 真正受燒錄片的 jitter 影響的是我們這些窮人用的低價系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