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樣燒出跟原CD 同樣的音質呢????

討論MP3、WAV、MIDI、WMA甚至其他數位音訊的播放、製作、轉換等。

版主: DearHoney

頭像
nightmare
神人
文章: 800
註冊時間: 2001-01-04 08:00
來自: 木星連合
聯繫:

文章 nightmare »

那如果說用專用的錄音效 spdif output 到 hi-end 的音響的話,也就是說把 pc 當成是數萬元的唱盤呢?
60
初學者
文章: 20
註冊時間: 2001-05-04 08:00

文章 60 »

各位高手的高論真叫人佩服,我可不可以提另一個角度的問題:

只要您沒有在特定的地點、聽到特定的人用特定的樂器演奏特定的聲音,所有在後續的錄混音、刻片等等所有的程序裡,其“失真”大概遠遠超出大家在這些專業學理上的討論層次呢?

真羨慕金耳朵們,您們聽得出差異、還能判斷何者“好聽”!
vincent16
初學者
文章: 3
註冊時間: 2001-04-09 08:00

文章 vincent16 »

<!-- BBCode Quote Start --><FONT COLOR=GREEN>

真羨慕金耳朵們,您們聽得出差異、還能判斷何者“好聽”!
</FONT><!-- BBCode Quote End -->

為什麼聽得出來??
我知道原因
或許是因為一件\"國王的新衣"吧!!
JamesT
神人
文章: 1347
註冊時間: 2001-01-04 08:00

文章 JamesT »

每個人所喜好的「好聽」都不太一樣。

不過一些工程上的技術問題仍然是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討論和研究的。比方說在錄音工程中間步驟中所引入的任何失真, 要說它「遠遠超出....」云云, 就不怎麼科學; 真要研究, 最好是將它量化表示, 這樣就比較不會有爭議了...
<!-- Edit Notice Start -->

<font size=-1>[ 這篇文章在 2001-07-17 05:09 被 JamesT 編輯過 ]</font><!-- Edit Notice End -->
光光
初學者
文章: 21
註冊時間: 2001-07-10 08:00
來自: 新竹

文章 光光 »

<!-- BBCode Quote Start --><FONT COLOR=GREEN>
每個人所喜好的「好聽」都不太一樣。

不過一些工程上的技術問題仍然是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討論和研究的。比方說在錄音工程中間步驟中所引入的任何失真, 要說它「遠遠超出....」云云, 就不怎麼科學; 真要研究, 最好是將它量化表示, 這樣就比較不會有爭議了...

</FONT><!-- BBCode Quote End -->
我以前是聽錄音帶長大的
自從CD發明以來聽到現在
我很少有聽到像以前那種跟錄音帶一樣讓我滿意的聲音
因為少了空氣流動的感覺

常常聽到人家花了大把的銀兩就是為了多聽到一點點的細節
但是這些"細節"代表了音樂嗎?
一堆人玩音響真的把"細節"量化了嗎?

看了很久的音響發燒界
給我的感覺是"玄學"太多
這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是:很多人要靠他賺錢
光光
初學者
文章: 21
註冊時間: 2001-07-10 08:00
來自: 新竹

文章 光光 »

我看了很久有一些感想,或許大家都忽略了\r
1.原版CD是不是就是原來母帶的聲音?其轉錄過程失真的程度說不定與CD轉錄到燒錄片的過程失真程度差不了多少?
2.CD與燒錄片的成本差了50倍,而效益卻差沒多少
3.同批CD的聲音品質目前來說也無法100%保證人耳聽不出差異,同樣的成本卻沒相同的效益
天地
神人
文章: 1244
註冊時間: 2001-01-03 08:00
來自: 東大畢業生

文章 天地 »

<!-- BBCode Quote Start --><FONT COLOR=GREEN>
我看了很久有一些感想,或許大家都忽略了\r
1.原版CD是不是就是原來母帶的聲音?其轉錄過程失真的程度說不定與CD轉錄到燒錄片的過程失真程度差不了多少?
2.CD與燒錄片的成本差了50倍,而效益卻差沒多少
3.同批CD的聲音品質目前來說也無法100%保證人耳聽不出差異,同樣的成本卻沒相同的效益
</FONT><!-- BBCode Quote End -->

現在探討的是有沒有一樣,而不叫正確的聲音...
vincent16
初學者
文章: 3
註冊時間: 2001-04-09 08:00

文章 vincent16 »

<!-- BBCode Quote Start --><FONT COLOR=GREEN>
每個人所喜好的「好聽」都不太一樣。
etc....
最好是將它量化表示, 這樣就比較不會有爭議了...
</FONT><!-- BBCode Quote End -->

相信我,真要計較的話
爭議是永遠會有的.......為什麼
答案就在你的第一句話
音樂發燒者和一般人的不同
只是他們用較好(或許吧,每個人都有自由去追求喜好的目標)的設備,聽到用科技分析所得到自以為是最接近原音的聲音,但那又如何
把朋友帶到家中,打開機器,然後告訴他這是"正確的聲音"??
如果他不茍同那怎麼辦??.....他否定了你數十數百萬的東西怎麼辦....你能對他如何??確實他也沒說謊呀??
音樂感動的是人心,是節奏和旋律
量化或許可以減少爭議,但這些數據永遠無法形容並統一出不同的人所聆聽出來的不同的那一份感動..
好不好聽也是一樣....... 從頭到尾看了這麼多篇
只有光光和天地能一語道破
下面這一句很棒
"現在探討的是有沒有一樣,而不叫正確的聲音..."
用"一樣"這兩個字
是把音樂的內涵剃除加以量化來探討...這我可以認同
但機器再怎麼幫我們分析,最終聲音還是得回到我們的耳朵(心)!
"正確的聲音"..... 這是不會有答案的


當然...如果你是博格人...那就當我沒說好了!!

-=忘記博格人有一串好玩的台詞,等我找到了再把它加入這篇文章=-

<!-- Edit Notice Start -->

<font size=-1>[ 這篇文章在 2001-07-17 12:47 被 vincent16 編輯過 ]</font><!-- Edit Notice End -->
光光
初學者
文章: 21
註冊時間: 2001-07-10 08:00
來自: 新竹

文章 光光 »

<!-- BBCode Quote Start --><FONT COLOR=GREEN>
[恕刪]
"正確的聲音"..... 這是不會有答案的


當然...如果你是博格人...那就當我沒說好了!!

-=忘記博格人有一串好玩的台詞,等我找到了再把它加入這篇文章=-


</FONT><!-- BBCode Quote End -->
如果數位化的CD已經把音樂的靈魂給奪走了
那麼我們複製那沒有靈魂的東西千百次
就不用要求那麼高

雖然LP跟Tape的動態響應無法跟CD比但是還是有人喜歡這種聲音 這無關乎"正確的聲音"

有些人聽道的聲音可能經過剪輯或參數化等化等過程而產生的作品 這也無關乎"正確的聲音" 因為早已沒有原來正確的響應

以下節錄自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
..............
二、Wilkinson 的錄音雖然神奇,廣為發燒友所津津樂道,那麼為什麼別家公司的錄音師沒有效法跟進呢﹖這就牽涉到所謂錄音與現場的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Decca 公司的錄音哲學可以說是由製作人John Culshaw與Wilkinson 一起建立的,直到今天仍然被奉行不渝。而Decca 的錄音政策也是幾家大公司中被執行的最徹底,改變最少的,John Culshaw的格言是:「記錄下來的演奏,必須以獨立的藝術形態傳之於世!」換句話說,Decca 的錄音理念並不是要表現出百分之百的現場為前提,而是以創造一種獨立的藝術形態為使命。因此我們一般說這是個好聲的音樂廳,但對Wilkinson 這類的錄音師來說不見得有意義,所謂的「好」還得加上許多因素,例如超人一等的敏捷耳力、冷靜會思考的頭腦、日積月累的豐富經驗以及對音樂細微的感受能力,才能成就傑出的錄音。其他公司的錄音師或者因為錄音的理念不同,或者是追求的目標有異,所以不管評論員怎麼批評,發燒友如何要求,大多數的錄音師依然是我行我素,只錄他自己喜歡的聲音。(不知道這算不算同行相嫉)\r

  三、造成錄音效果今不如昔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事後的多軌混音。Wilkinson 所有錄音都是他在現場直接混成兩軌的母帶,之後沒有再經過任何加工處理,也因此確保了完整的動態與接近現場的平衡性。可是Decca 加入寶麗金集團後,公司卻規定現場錄音師只能做多軌的錄音母帶,然後交由總公司的工程師在剪輯室「憑空想像」的混成兩軌,這當中的誤差當然是很大。事後的工作人員怎麼能知道現場是什麼情況呢﹖這種大公司細密分工下的結果,往往扼殺了錄音師的創作靈魂,錄音和現距離,似乎也就越來越遠了。


來源: <a href="http://cdhi.audionet.com.tw/old%20cdhi/ ... fault3.htm" target="_blank" target="_new">http://cdhi.audionet.com.tw/old%20cdhi/ ... lt3.htm</a>
回覆文章